标题:2024世界认可日
内容:1
2024-06-07
标题: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关于举办2023年第1期认证人员注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
内容:考试通知如下,原文链接: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关于举办2023年第1期认证人员注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_中国认证认可协会 (ccaa.org.cn)
2023-03-10
标题:2022年世界认可日
内容:1
2022-06-08
标题: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进会
内容: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进会 1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在福建省连城县召开“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进会,总结两年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的工作成果,研究促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工作措施,部署安排下一阶段工作。总局副局长唐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唐军指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形势下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   唐军强调,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在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产品、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建立运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地推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我们要将前期试点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任务,让小微企业和社会各方切实增强获得感。市场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提升行动顺利推进。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多方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把小微企业管理提升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结合地区产业特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各地要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加强推广应用。加大对提升行动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参与提升行动。   会上,试点小微企业代表作交流发言;天津、山西、江苏、福建等省(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同志交流试点工作经验。   目前,总局重点针对小微企业存在的质量管理短板,组织开展了“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指导小微企业建立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搭建标准和认证知识培训平台,为3.4万家企业的11.9万名员工提供了免费培训;对10个行业15052家小微企业进行了质量管理现状摸底调研;组织认证机构对52家小微企业开展试点验证和指导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总结提炼试点经验,编制适合小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指南并编纂优良案例,为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提供了指引。新闻链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进会 (cnca.gov.cn)
2021-06-25
标题: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内容: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强发展新动力,需要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本战略纲要是根据新形势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领域规划、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一、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一)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信息、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互联网推动产业变革,促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型,国际分工新体系正在形成。网信事业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空前提升,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重大变革,成为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发展新格局的主导力量。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发达国家持续推动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进程,全力巩固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抢抓产业链重组和调整机遇,以信息化促转型发展,积极谋求掌握发展主动权。世界各国加快网络空间战略布局,围绕关键资源获取、国际规则制定的博弈日趋尖锐复杂。加快信息化发展,建设数字国家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二)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目前,我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世界前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互联网+”异军突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步伐加快,网络空间正能量进一步汇聚增强,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同时,我国信息化发展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信息基础设施普及程度不高,区域和城乡差距比较明显,网络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亟待加强,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中的潜能还没有充分释放。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战略主动地位持续增强,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信息革命为我国加速完成工业化任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警示我们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错失良机的巨大风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完全有能力依托大国优势和制度优势,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再上新台阶。二、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坚持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二)战略目标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城乡,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研发和标准取得突破性进展。信息消费总额达到6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元。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形成,电子政务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实有力,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20太比特/秒(Tbps),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与周边国家实现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建成中国-东盟信息港,初步建成网上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互联网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得到及时应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宽带网络无缝覆盖。信息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67万亿元。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形成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电子政务应用和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高。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48太比特/秒(Tbps),建成四大国际信息通道,连接太平洋、中东欧、西非北非、东南亚、中亚、印巴缅俄等国家和地区,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网信企业。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三)基本方针——统筹推进。信息化事关国家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统筹中央和地方,统筹党政军各方力量,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各领域信息化发展重大问题,确保国家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引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发展作为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之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快马加鞭争取主动局面,占据竞争制高点。——驱动发展。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优势新兴业态向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拓展,全面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国防等领域信息化水平。——惠及民生。坚持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紧紧围绕人民期待和需求,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合作共赢。坚持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推进到哪里,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网络互联、促进信息互通,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网上网下两个空间,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确保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信息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三、大力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一)发展核心技术,做强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我国正处于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1.构建先进技术体系。制定国家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以体系化思维弥补单点弱势,打造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带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积极争取并巩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全球领先地位,着力构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比较优势。2.加强前沿和基础研究。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面向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加大科技攻关。遵循创新规律,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资保障力度,为前沿探索提供长期支持。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国际交流项目。3.打造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应用部署,加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互动。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加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加强专利与标准前瞻性布局,完善覆盖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成果转化、测试验证和产业化投资评估等环节的公共服务体系。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打造研发中心、技术产业联盟,探索成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打通技术产业化的高效转化通道。深化上市发审制度改革,支持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和开拓市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5.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加大对科技型创新企业研发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适当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完善技术交易和企业孵化机制,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夯实基础设施,强化普遍服务泛在先进的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要加快构建陆地、海洋、天空、太空立体覆盖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普遍服务,让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掌握信息、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享有幸福。6.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布局。深化电信业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有序参与竞争。统筹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协调频谱资源配置,科学规划无线电频谱,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公路、铁路、机场等规划建设的衔接。支持港澳地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7.增强空间设施能力。围绕通信、导航、遥感等应用卫星领域,建立持续稳定、安全可控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科学规划和利用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增强接入服务能力,推动空间与地面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北斗产业化和走出去进程。加强陆地、大气、海洋遥感监测,提升对我国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应急减灾、大众消费以及全球观测的服务保障能力。8.优化升级宽带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业务承载能力和应用服务水平,实现多制式网络和业务协调发展。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和商用,推进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强未来网络长期演进的战略布局和技术储备,构建国家统一试验平台。积极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研发、标准和产业化布局。9.提高普遍服务水平。科学灵活选择接入技术,分类推进农村网络覆盖。发达地区优先推进光纤到村。边远地区、林牧区、海岛等区域根据条件采用移动蜂窝、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实现覆盖。居住分散、位置偏远、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可结合人口搬迁、集中安置实现网络接入。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建立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发展长效机制,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为社会困难群体运用网络创造条件。(三)开发信息资源,释放数字红利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信息能力的强弱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无序滥用的现象并存,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安全能力,构筑国家信息优势。10.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重点信息资源国家统筹规划和分类管理,增强关键信息资源掌控能力。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和共享应用机制。创新部门业务系统建设运营模式,逐步实现业务应用与数据管理分离。统筹规划建设国家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逐步开展社会化交易型数据备份和认证,确保数据可追溯、可恢复。11.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构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数据开放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发展信息资源市场,促进信息消费。引导和规范公共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支持市场主体利用全球信息资源开展业务创新。12.建立信息资源基本制度体系。探索建立信息资产权益保护制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形成重点信息资源全过程管理体系。加强采集管理和标准制定,提高信息资源准确性、可靠性和可用性。依法保护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确保国家安全。研究制定信息资源跨境流动管理办法。(四)优化人才队伍,提升信息技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是最终的竞争。要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破除壁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13.造就一批领军人才。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对信息化领军人才支持力度,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信息化管理人才。吸引和扶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建立海外人才特聘专家制度,对需要引进的特殊人才,降低永久居留权门槛,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提高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14.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构建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为补充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中设置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支持与海外高水平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15.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界限。拓宽人才发现渠道,支持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等活动,善用竞争性机制选拔特殊人才。完善技术入股、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机制。16.提升国民信息技能。改善中小学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化基础教育。全面开展国家工作人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实施信息扫盲行动计划,发挥博士服务团、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项目的作用,为老少边穷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五)深化合作交流,拓展发展空间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平正义,共同分享全球信息革命的机遇和成果。17.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框架和多边机制内的协调配合,推动建立信息化领域国际互信对话机制。组织搭建合作渠道,建设全球信息化最佳实践推广平台。实施中美、中欧、中英、中德数字经济合作项目。18.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积极参与国际网络空间安全规则制定。巩固和发展区域标准化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重要职位。在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融入国际开源社区。19.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信息化发展,统筹规划海底光缆和跨境陆地光缆建设,提高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加快推动与周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经中亚到西亚、经南亚到印度洋、经俄罗斯到中东欧国家等陆上通道,积极推进美洲、欧洲、非洲等方向海底光缆建设。合作建设中国-中亚信息平台、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统筹规划我国全球网络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拓展海外业务与节点布局,提升我国在全球网络中的影响力。20.共建国际网络新秩序。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和推进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国际化改革。加强国际网络空间执法合作,推动制定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四、着力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一)培育信息经济,促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是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信息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支撑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21.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体系。2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推动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培育互联网农业,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耕地、水、草原等重要资源和主要农业投入品联网监测,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管理服务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3.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支持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培育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繁荣健康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展分享经济,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2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信息障碍,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以信息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信息化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港澳地区发展信息经济。25.夯实发展新基础。推进物联网设施建设,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协同发展,增强应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快电力、民航、铁路、公路、水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推动安全支付、信用体系、现代物流等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格局,奠定经济发展新基石。26.优化政策环境。完善互联网企业资本准入制度,设立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引导多元化投融资市场发展。发挥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的作用,组建中国“互联网+”联盟,支持中小微互联网企业成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设立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二)深化电子政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持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着力解决信息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7.服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委信息化工作,提升党委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保障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党员、干部、人才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加强信息公开,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全面提高廉政风险防控和巡视工作信息化水平,增强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能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信息化保障,重视发挥互联网在党内法规制定和宣传中的作用。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各级党的部门工作信息化水平。28.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国家治理大数据中心。加强经济运行数据交换共享、处理分析和监测预警,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能力。深化财政、税务信息化应用,支撑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调整,促进税收制度改革。推进人口、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有效支撑户籍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网上政务服务。29.服务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平台,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快政协信息化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实施“科技强检”,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建设“智慧法院”,提高案件受理、审判、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信息化水平,推动执法司法信息公开,促进司法公平正义。30.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加快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公共安全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构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政府职能下移,支持社区自治。依托网络平台,加强政民互动,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完善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31.健全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在海关、税务、工商、质检等领域推进便利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与服务,实现服务前移、监管后移。以公民身份号码、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信用信息网络平台,构建诚信营商环境。建设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完善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监测。加强在线即时监督监测和非现场监管执法,提高监管透明度。32.完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在线公共服务指南,支持各级政府整合服务资源,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促进公共行政从独立办事向协同治理转变。各部门要根据基层服务需求,开放业务系统和数据接口,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33.创新电子政务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强有力的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制定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建立涵盖规划、建设、应用、管理、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政府采购服务,试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鼓励应用云计算技术,整合改造已建应用系统。(三)繁荣网络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34.提升网络文化供给能力。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提高网络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开发适合网络传播特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网络文化产品。35.提高网络文化传播能力。完善网络文化传播机制,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工程,加强港澳地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全球信息采集传播网络,逐步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网络国际传播能力。36.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做大做强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规范引导商业网站健康有序发展。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数字化改造和技术升级。推动文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多元网络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优秀互联网企业和文化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文化集团、媒体集团。37.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行业自律等手段,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坚决遏制违法有害信息网上传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完善网络文化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网络文化管理执法力度,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四)创新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8.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建立适应教育模式变革的网络学习空间,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建立网络环境下开放学习模式,鼓励更多学校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跨校课程共享与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准入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支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39.加快科研信息化。加强科研信息化管理,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建设覆盖全国、资源共享的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科研信息服务水平。加快科研手段数字化进程,构建网络协同的科研模式,推动科研资源共享与跨地区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方式转变。40.推进智慧健康医疗服务。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全国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整合共享,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探索建立市场化远程医疗服务模式、运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探索医疗联合体等新型服务模式。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满足多元服务需求,推动医疗救治向健康服务转变。41.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推进就业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等信息全国联网。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资源有序跨地区流动,促进充分就业。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推广和升级,实行跨地区应用接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加快政府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42.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加快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有效覆盖。开展网络公益扶贫宣传,鼓励网信企业与贫困地区结对帮扶,开发适合民族边远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应用,建立扶贫跟踪监测和评估信息系统。(五)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着力破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构建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43.创新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开展国家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整合自然生态空间数据,优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和供应时序。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全程、全覆盖动态监管,提高用途管制能力。探索建立废弃物信息管理和交易体系,形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机制。44.构建新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化工程,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全时监测,提高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能力。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网上交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态环境修复能力,促进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六)加快信息强军,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积极适应国家安全形势新变化、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和强军目标新要求,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思想,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45.加强体系化建设。创新发展信息化军事理论,加强信息化建设集中统管,发挥作战需求牵引作用,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有机融合。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指挥信息系统集成运用,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构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全面提高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能力。46.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适应战争形态演变趋势,依托网络信息系统,开展以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精确作战、全域机动、网络防控为主要特征的检验性、对抗性演习,推进军事训练向实战化转变,提高以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的战场综合控制权能力。47.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充分发挥信息化融合、渗透作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健全国防信息动员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国防信息动员与应急保障预案。大力培养信息化作战指挥、信息技术专业、信息系统组织运用及操作维护等作战急需人才,不断增强官兵运用信息系统和信息化装备打胜仗的能力。五、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一)推进信息化法治建设依法推进信息化、维护网络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以网络空间法治化为重点,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自觉守法意识,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法治环境。48.完善信息化法律框架。以网络立法为重点,加快建立以促进信息化发展和强化网络安全管理为目标,涵盖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网络信息等对象的法律、行政法规框架。49.有序推进信息化立法进程。坚持急用先行,加快出台急需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强化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加快制定网络安全法、电信法、电子商务法,研究制定密码法。加强网络用户权利保护,研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范网络信息服务与管理,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电子文件管理条例。完善司法解释,推动现有法律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50.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部门信息共享与执法合作,创新执法手段,形成执法合力。理顺网络执法体制机制,明确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标准。(二)加强网络生态治理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创新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加强全网全程管理,建设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51.强化互联网管理。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网络治理体系。落实网络身份管理制度,建立网络诚信评价体系,健全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民信用记录,完善褒奖和惩戒机制。加强互联网域名、地址等基础资源管理,确保登记备案信息真实准确。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对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管理。依法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52.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坚持依法治网,加快建立政府引领,企业、社会组织、技术社群、公民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强化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公平竞争、自我管理和改善服务。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加强社会力量引导,积极培育“中国好网民”。53.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信息自由有序流动,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全面规范企业和个人信息采集、存储、使用等行为,防范信息滥用。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依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三)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坚持积极防御、有效应对,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发展利益。54.维护网络主权和国家安全。依法管理我国主权范围内的网络活动,坚定捍卫我国网络主权。坚决防范和打击通过网络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政权、破坏统一、窃密泄密等行为。55.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党政机关以及重点领域网站的安全防护,建立政府、行业与企业网络安全信息有序共享机制。建立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使用的重要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开展安全审查。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56.强化网络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网络安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手段建设,建立完善国家网络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网络安全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工作。提升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能力,做好等级保护、风险评估、漏洞发现等基础性工作,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网络安全重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实施网络安全人才工程,开展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六、体制保障和组织实施要加强统筹协调,有力整合资源,形成推进合力,切实将各项战略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战略目标如期实现。(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信息化领域重大政策和事项须经领导小组审定。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研究解决本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健全工作机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本战略纲要的实施和督促检查。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加强部门、行业、区域、军地间合作,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顺畅的信息化推进机制。加快中国特色新型信息化智库建设,完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度。(三)完善配套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本战略纲要提出的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制定好“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快完善产业、财税、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和管理,重点支持关键性、基础性、公共性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创新信息化投融资机制,在信息化领域实行有利于商业运作、持续运营的政策,为社会投资参与创造条件。(四)加强督促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任务,明确时限,逐级落实。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统计监测和评估工作,组织开展战略实施年度检查与绩效评估。加大信息化工作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有关领导干部的内容。 新闻链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新华网 (xinhuanet.com)
2021-05-16
标题:湖南省启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
内容:湖南省启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4月13日,湖南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启动会在长沙举行。省工业和信息厅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熊琛,省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李丁出席会议。此次提升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部署要求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充分发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质量提升的作用,树立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的标杆,帮助更多的小微企业运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方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按照时间安排,从2021年1月-2021年11月,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要组织实施宣传培训,组织小微企业开展建立(或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工作,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解决企业质量管理“痛点”问题。 在启动会上,李丁表示,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既要加快推动“顶天立地”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更要加大对“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的帮扶。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认证提升行动是助推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要引导扶持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要在市场大潮中,推动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脱颖而出。据了解,湖南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中,省市场监管局和省工信厅组织相关认证机构派出专家赴各市州分行业、分区域开展专题培训,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指导企业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同时,在全省范围内遴选50家小微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服务,针对不同行业小微企业特点,由认证机构认真评估其优势和关键质量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方案,为小微企业提供适合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帮扶服务,推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提质增效。“因为管理上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不加以管理的情况下,我们的良品率只能达到50%左右,这样造成的材料浪费最多可以达到一个月的产量。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我们可以将产品的良品率提升到90%左右,既能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还能降低成本。”湖南兴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浩告诉记者。湖南兴威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望城,主要产品包括柔性触摸屏等。“这个市场即将迎来大的爆发,我们企业要发展扩大,质量管理体系十分必要。”黄浩说。
2021-05-16
标题:《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政策解读
内容: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这是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新办于7月27日下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庄荣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李朴民、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介绍《纲要》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解读相关政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出台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强调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制定实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要覆盖到哪里”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为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需要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统筹规划。根据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中央网信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历时2年时间,制定完成《战略纲要》。今年上半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战略纲要》,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正式公开发布。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战略纲要》指导思想提出,要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要求网信事业努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要坚持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强调要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建设网络强国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建设网络强国,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  第二步到202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根本改变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技术先进、产业发达、应用领先、网络安全坚不可摧的战略目标,涌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网信企业;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牢牢把握“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这条主线,明确信息化发展的6条24字基本方针:  一是统筹推进,强调统筹中央和地方,统筹党政军各方力量,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统筹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各领域信息化发展重大问题。  二是创新引领,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快马加鞭争取主动局面。  三是驱动发展,强调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的驱动引领作用,全面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国防军事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四是惠及民生,强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五是合作共赢,强调加强网络互联、促进信息互通,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网上网下两个空间,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是确保安全,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要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信息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能力、应用和环境构成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有机整体  其中能力是核心、应用是牵引、环境是保障。一是增强发展能力,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关键是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三是要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坚持集中统一领导推进战略任务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落实好《战略纲要》,必须坚持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建立《战略纲要》统筹实施机制,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强化滚动实施推进,将各项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要推进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到2015年,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已经达到了11.1万亿,这个规模应该说已经居于全球第一,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信息产业体系。现在我们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7个亿,网民的规模也是全球第一。互联网的普及率超过50%,我们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固定宽带接入数量已经达到4.7亿,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城市、乡镇以及95%的行政村,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已经进入了世界的行列。中国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我们现在还不是网络强国,我们在信息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比如在集成电路、技术软件、核心元器件等核心技术方面,说实话我们还不能完全自主,还受制于人。安全可控的产业生态还没有形成,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些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突出。另外,我们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存在差距。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不足和无序滥用的现象并存,数字红利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在中央网络安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出台《战略纲要》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  制定出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重大意义  一是抢抓信息革命的历史机遇,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通览当今世界发展格局,应该说谁占领信息化战略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先机赢得未来、赢得优势。我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但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我们错失了机遇。这次信息革命也为我们带来了跨越发展、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我们要因势而为、趁势而上,决不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掉队。  二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增强发展新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处于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节点,现在我们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新常态要有新动力,总书记说,网信事业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我们要适应人民期待需求,加快信息化的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信息化的成果上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这是制定出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今后将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将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开放  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数据资源,是最大的信息数据生产、收集、使用和发布单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挥它的更大作用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包括一些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数据开放程度还比较低,对于这些问题,政府已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将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的管理,优先开放相关领域数据。这就需要加快建立政府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在摸清政府数据家底的基础上,按照“增量先行”的方式,加强对各部门数据的统筹管理,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管理。推动制定政府数据开放计划,建立安全责任机制,落实部门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明确各部门数据开放的时间节点和路线图。特别说明一下,我们要优先推进与民生保障服务相关的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  二是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要抓紧修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促进政府数据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尽可能的开放,明晰数据开放的权利和义务,界定数据开放的范围和责任。要充分发挥促进大数据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政府信息化项目的后评价和项目审查,强化对数据资源建设以及数据共享开放、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审计监督。  三是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标准体系,实现统一开放。具体来讲,就是要在2018年以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门户,推进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数据资源统一汇集和集中向社会开放,实现面向社会的政府数据资源一站式开放服务。  同时,尽快建立政府数据采集质量保障和安全管理标准,加强政府数据开放的标准化,以方便社会各方面利用。  我国5G研发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第一,我国5G研发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了把握发展机遇,我国与国际同步启动了5G的研发,支持产业界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协同各方的力量全面推进5G研发和对外合作。我国在5G的愿景、需求、概念、无线技术以及网络架构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主要观点也获得了全球业界广泛认同,为全球统一5G标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技术研究上,已完成了5G愿景与需求的研究,发布了5G概念和基础架构,并在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网络架构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在标准化方面,全面参与了ITU和3GPP 5G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IMT-2020”成为ITU 5G官方名称,我国提出的5G愿景与需求核心观点得到了ITU和3GPP的采纳。  在设备研发方面,国内的企业研发出了多个全球领先的5G原型样机,这里面包括了我们国家的华为、大唐、中兴等一些企业,他们现在都研制出了大规模天线样机以及大规模天线预商用基站。  为支撑5G技术研发和国际标准化,我们于今年年初全面启动了5G技术研发试验,当前5G推进组正在组织国内外企业开展5G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工作。我国牵头主办了第一届全球5G大会,这也体现了我国在5G标准和研发方面的影响力。  移动通信产业是全球化的产业,只有建立统一的5G标准才能共享产业的规模效应,促进全球产业共同繁荣发展。我们也欢迎国内外产业界协同开展5G研发,共同参与到中国的技术研发试验中来,共同推动5G技术、标准、研发和产业的发展。这是我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一是要加快研发创新,加大5G技术、标准与产品研发的力度,构建国际化5G试验平台。二是强化频率统筹,依托ITU加强沟通和协调,力争形成更多5G统一频段。三是深化务实合作,建立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合作机制,在ITU和3GPP框架下积极推进形成全球统一的5G标准。四是促进融合发展,加强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研究,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重点行业应用为突破口,构建支撑行业发展的安全、泛在的5G网络。  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将实施五方面工程  《战略纲要》提出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发力,这个计划一共谋划了五个方面的工程:  一是网络覆盖工程。优先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网络覆盖,支持开发各类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支持民族语言、语音、视频等软件开发。  二是农村电商工程。要继续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带动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是网络扶智工程。除了要加大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远程教育之外,还要加强针对县、乡、村各级干部的专业技能培训,还要特别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业创新。  四是信息服务工程。我们要建立包括数据中心、服务平台、网络节点、行动带头人、用户终端、数字化个人档案在内的分层级的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  五是网络公益工程。支持网民帮扶贫困户,支持互联网企业与贫困县村结对扶贫,支持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建立公开透明的网络公益扶贫平台。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到2020年使网络扶贫取得显著的成效,实现网络覆盖、信息覆盖、服务覆盖。宽带网络要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电商服务通达所有乡镇,通过网络教育、网络文化、互联网医疗三个重点领域的工作,有效地帮助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和身体素质,显著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纲要》支持港澳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经济  《纲要》支持港澳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经济,鼓励内地的互联网企业到香港去发展,鼓励他们跟香港的企业一起共同合作。同时我们也鼓励香港的互联网企业、IT企业到内地来发展,我们鼓励各方的企业和资本到香港去,进一步提高香港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促进香港的繁荣和稳定,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治理改革的重要措施  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互联网+”在政府治理中的重要实践。长期以来,困扰基层群众办证多、办事难的现象确实还是存在的,一些奇葩证明、循环证明也是屡见不鲜。群众办事多头跑、重复跑、跨地跑,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给群众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已经成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绊脚石。对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4年初,国家发改委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会同12个部门组织实施了信息惠民工程,以解决民生服务领域突出难题为核心,通过有效整合孤立、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信息体系,来全面提升各级政府政务服务水平。  经过两年多积极的努力,信息惠民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了一批政务服务改革的创新典型,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号、一窗、一网”的内容和时间表  “一号”就是要实现一号申请。简化优化群众办事的流程,充分发挥公民身份证号码作为公民唯一的终生不变的身份代码作用,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政务库,实现群众办事一号申请,避免重复提交办事材料、证明和证件,充分释放政府部门沉淀信息的潜在价值,变群众跑路为信息跑路。  “一窗”就是要实现一窗受理。改革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整合构建综合政务服务窗口,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群众服务窗口整合集中到一个窗口,也就是一个综合窗口。通过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来实现群众办事服务事项的一窗受理,从而避免群众在办一件事折返于多个部门重复跑路的现象,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一网”就是要实现一网通办。畅通政务服务方式渠道。“一网”提出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实现政务随时随地触手可及,通过积极拓展政务服务渠道,整合建设统一身份认证体系,推动群众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实现政务服务渠道多联畅达,群众办事一网通办,持续提升政务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实现政务服务的精准推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考虑到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但同时又很复杂,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以及我国区域不平衡这个实际情况,所以计划采取两年两步走的实施路径。2016年开展先行先试夯实基础,在80个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到2016年底,在这80个试点城市内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这是第一步。2017年做到全面推广、成效显现,推动各试点区域间电子证照和公共服务事项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基本政务服务事项要达到80%以上可以在网上办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认真总结试点的工作,完善“一号、一窗、一网”服务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逐步在全国实行。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及下一步发展方向  我国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出台了“宽带中国”战略和提速降费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宽带专项行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企业的大力投资建设下,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截止到今年5月,我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累计达到了2.74亿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上升到55%;光纤接入用户数量也达到了1.8亿户,占比也达到了66%;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接近13亿,达到12.97亿户,接近13亿户。移动宽带(3G/4G)用户达到8.2亿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62.6%,应该说这个比例也是蛮高的。4G基站达到210万个,4G用户总数达到了5.8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例也达到了44.7%。  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等方面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部分人均网络资源和应用水平指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固定宽带网络方面,推动高速光纤宽带网络跨越发展,也就是现在我们提出的全光网城市建设,现在正在全力推进。城镇地区要基本完成老旧小区光网改造,实现光网覆盖,农村地区要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通达。在移动网络方面,要加快建设先进泛在的无线宽带网,促进城市和农村地区无线宽带网络的协调发展,实现4G网络深度和广度覆盖。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十三五”末,要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各项目标。  核心技术突破的计划和主要方式  关于核心技术的问题,目前我国存在着核心技术不强,还受制于人的局面。所以,我们现在正在逐步加强。国家从“十二五”就开始推进核高基重大专项计划,这几年实施进展总体比较好,但是有些地方还不尽如人意。下一步,要在构建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生态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重点是整合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更多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特别是在基础软件、芯片方面整合建立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我们要向美国、向Wintel联盟学习,借鉴他们好的经验和做法,把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方的优势力量整合在一起,集中突破目前的一些短板,实现核心技术不断赶超。  我们这几年在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比如,在移动通信领域,刚才张峰总工程师介绍的5G技术方面,比如,在量子通信方面,我们现在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一些基础领域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快步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有信心、有决心通过《纲要》的实施,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在核心技术领域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  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反恐国际合作  在网络安全方面,我们现在正在进一步加强。我国前一段出台了《反恐怖主义法》,同时还在制定《网络安全法》,这都是维护网络安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举措。在这方面我们也跟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比如,我们现在跟欧盟正在开展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现在欧盟以及英国、德国等国家对于开展这方面的合作积极性都很高。我们每年还跟英国举办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我们也在探讨打击网络色情。  下一步,我们希望在网络反恐方面跟世界各国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合作,目前进展比较顺利。网络安全是世界各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世界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加强合作,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新闻链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政策解读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scio.gov.cn)
2021-05-16
首页 1 尾页1页 共7条记录 到第